什么是诊改复核?
“诊改”复核结论有哪些:诊改复核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自主诊改工作有效程度的检验。复核结论有两种,即“有效”、“待改进”。
如何进行诊改复核? 按照《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试行)》、《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操作规程 (2019 年修订版)》要求,诊改复核工作程序为:
(1)确定抽样复核院校。
(2)成立专家组。
(3)拟复核院校报送预审材料。
(4)专家组网上复核。诊改复核专家及时审阅学校报送材料,提出网上复核意见,确定日程安排、工作重点和任务分工。
(5)公示网上复核结果。省高职诊改专委会秘书处对网上复核通过的学校名单在江西高职教学诊改网上进行公示,通知学校准备现场复核相关材料。
(6)现场复核。专家组进校开展现场复核工作,主要工作方式包括听取汇报、访谈座谈、实地考察等三种方式。
①听取汇报。
专家组全体成员听取学校诊改总体情况的汇报,了解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架构、运行状态、经验成效、标志性成果,包括学校诊改信息平台建设情况、学校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情况、诊改运行成效汇报、引擎驱动与成效汇报。
分组听取汇报和座谈,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层面诊改汇报、专业层面诊改汇报、课程层面诊改汇报、教师层面诊改汇报、学生发展层面诊改汇报。
②访谈座谈。专家组成员分组参加交流访谈,收集信息、调查核实,与校长、书记及相关校领导访谈;随机与学校管理层、执行层、教职工代表等交流、座谈;随机与学生进行交流、座谈。
③实地考察。包括学校校园环境、教学条件、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了解学校质量文化的显性表现。
诊改复核的主要内容?
(1)两链打造与实施。
①学校发展规划是否成体系。学校发展目标是否传递至专业、课程、教师层面,目标是否上下衔接成链。学校机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建立岗位工作标准,标准和制度执行是否有有效机制。
②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学校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③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专业建设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④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是否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等相关要求相适切。教师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及与之相应的目标与标准。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与自身基础适切。
⑤学生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发展目标是否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素质教育相关要求相适切。学校是否建立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度。
(2)螺旋建立与运行。
①学校层面:学校是否建有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实施、诊断、改进的运行机制。实施过程是否有监测、预警和改进机制,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是否建立学校各组织机构履行职责的诊改制度,方法与手段是否可操作,是否有效运行。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③课程层面:是否建立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的诊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现设课程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④教师层面:是否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自我诊改制度,周期是否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所有教师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⑤学生层面:学校是否引导学生做自我诊改。周期是否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所有学生是否实施自我诊改。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根据自身基础进行改进。
(3)平台建设与应用。学校是否按智能化要求对平台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平台架构是否具有实时、常态化支撑学校诊改工作的功能。能够实现数据的源头、即时采集。能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开放共享。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展现分析结果。学校是否按照顶层设计蓝图,扎实推进平台建设。学校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4)引擎驱动与成效。学校领导是否重视诊改,扎实推进。师生员工普遍能接受诊改理念,并落实于自觉行动中。学校是否建立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将考核与自我诊改相结合,体现外部监管为主向自我诊改为主转变的走向。各个主体的自我诊改是否逐渐趋向常态化。师生员工对学校诊改工作是否满意和有获得感。